9月20日,“城事1983”西安城墻大修影像展于西安歐亞學院行政中心正式開幕,一段關于城墻的珍貴歷史就此展開。
西安歐亞學院黨委書記趙國華在開幕致辭時說道:“‘保護城墻、守護西安記憶’,是時代賦予每個組織、每位公民的使命與責任。高校除卻傳道授業,同樣是保護、傳承文化的重要陣地,學校需要自覺將這一重任融入進自身發展進程中。西安歐亞學院自建校以來,便十分注重對在地文脈的鏈接與傳承,此次舉辦的「城事1983西安城墻大修影像展」,是學校充分發揮高校擔當、傳揚在地文化的重要舉措。”
趙國華仔展覽開幕儀式上發表講話
現場,陜西省收藏家協會古籍碑帖專業委員會主任,文化學者、地方古籍碑帖研究專家宗鳴安帶領大家回顧了西安城墻深厚的文化歷史。“1926年,軍閥圍城西安的近一年時間內,城內死傷無數,而城墻巍然不動,它經受了戰火,經受了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正是得益于城墻的堅厚機勢,才保護了西安。”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城墻成為西安人民唯一的庇護所,它是西安人民的“守護神”。
宗鳴安與在場聽眾回憶西安城墻歷史
正因如此,一批1983年西安全民大修城墻的珍貴影像記錄,深深觸動了宗鳴安內心深處對于城墻的熱愛。“我們看見的照片不僅是一次偉大而美麗的修復工程,更是凝結了眾多工程師、設計者、西安人民保護城墻的心血與熱情。我們從他們的神情中,能夠感受到城墻堅韌的建筑力量。此次展覽,也讓我們看到只屬于西安的這段寶貴歷史。”宗鳴安對于西安城墻的一番回憶,令在場聽眾為之動容。
“土耳其詩人希克梅特曾說,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是不會忘懷的,一個是母親的臉龐,一個是城市的面孔。”西安市平面設計協會主席、見山文化創始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劉君濤說道,“西安城墻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它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此次展覽通過一批極為珍貴的照片如實地呈現了當年城墻修復的過程。通過影像,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并記住西安曾經的樣貌,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對于此次西安歐亞學院對展覽的大力支持,劉君濤表示真摯的感謝。
劉君濤闡述西安城墻深遠的意義
西安,傳承千年的文化名城;長安,聞名世界的東方古都。每一個來西安的人,心里都懷著一個千年古都:周豐鎬,秦阿房,漢長安,隋大興,唐長安,大明宮,華清池,兵馬俑,大雁塔,明城墻……歷經千年的浮沉變遷,盛世長安景象變成護城河邊的豪邁秦腔,人們在厚重的西安城墻下過著新時代的市井生活。千載春秋蹁躚如白駒過隙,青磚黛瓦之下,市井長巷之間,是人們熱氣騰騰的生活與持續生長的城市記憶。
西安有著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一千多年的建都史,其中留下的最壯觀、最龐大的遺跡就是西安城墻。這座西安最大的標志性建筑以隋唐城墻為基,歷經五代、宋元,明初(1370年)在唐皇城的基礎上擴建完成。在6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西安城墻經歷了無數次損毀與修復。
其中,1983年在中央、陜西省委和西安市委的帶領下全民參與的“西安環城建設工程”規模最大,這也是西安市在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文物保護工程。正是有了這次修復,使西安城墻重現輝煌,煥發新生。城墻的整體風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以積極的姿態融入到當代的城市人文景觀當中。
本次展覽聚焦1983年全民參與的西安城墻搶救性修復工程,通過系列影像資料,從城墻、城樓、城門和護城河四個方面呈現城墻修復前、修復中及修復后的情況,展現全民大修城墻的艱苦景況與重要意義。
西安城墻積淀著千年古都特有的文化底蘊,是凝聚城市記憶的具象物,這種記憶貫穿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作為3100年建城史的醒目標志,這些物質的歷史遺存縱向記憶著城市的歷史,橫向展示著它寬廣而深厚的閱歷,而縱橫交錯編織出來的,就是西安這座偉大城市獨有的個性和內涵亦即它的恒久價值特征。
這是一次真實的記錄,也是一次珍貴的緬懷。西安歐亞學院始終注重與在地文化鏈接,以開放、多元的形式打破邊界,主動擔當文化傳承、文化復興的責任,深入推進打造西安成為中國文化古都的城市使命。西安歐亞學院誠摯邀請每一位嘉賓、市民、師生前往打卡,在城墻的厚重記憶里,感知歷史、傳承文化、傳遞精神。
編輯:孫潔